6月底,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年赛在举行,共有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200多位获者、特邀嘉宾、国际评委和记者出席。来自大巴山深处宣汉县一位普通的民俗摄影家谢兴双凭借一组《巴山人打谷子》的作品获得了本届赛事的生活习俗类纪录。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的他,为了把他对这片土壤的热爱传递出去,同时记录下这些优秀的民风民俗,近年来一直醉心于宣汉民风民俗的拍摄、和宣传。一种责任 用镜头记录下民俗
谢兴双是地道的宣汉人,家乡大巴山的山水从小就熏陶了他爱美、张静初奉子成婚发现美的秉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扛起机,寻找、记录身边的美丽山水和风土人情。
谢兴双说,他很早前就有了用镜头记录宣汉民风民俗之美和宣汉人生活的想法,但是大多数民风民俗地处深山,那时候交通工具又不发达,所以这个想法一直无法实现。近几年随着宣汉交通的不断改善,他探寻大山深处的民风民俗也方便多了,这给他的拍摄提供了便利。
10年里,具体去过多少次乡镇,拍过多少张宣汉民风民俗照片,谢兴双说他“实在不记得了”。只知道每次去乡镇,宣汉民风民俗的美和宣汉人的勤奋良都让他感到“震撼”。他说尤其是到百里峡,就能够深刻地感觉到宣汉土家族人民风民俗之美,所以他去了还想去,去了还要去。“其次就是感到有一种责任,觉得应该对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用我们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大家都来它们”。
谢兴双有一个梦想,准备今后将自己所有关于宣汉民风民俗的照片集结出版。“我希望通过这些照片,留住这些珍贵的民风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民风民俗。”
谢兴双告诉记者:“获喜讯来袭,不免窃喜心头。无可厚非,这是辛勤劳动与梦想成真的一份收获,一份有趣的收获!”
就《巴山人打谷子》组图中的场景,他对记者说:“那真是我熟悉的、类似于传说中的‘刀耕火种’、古老而又久远的农事活动。因其是家乡的人和事,可以说:闭上眼睛能看见,捂住耳朵能听见。”
他对自己作品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一是镜头后面那个“头”不甚开化,多数时间是在“睡觉”;二是一机一变焦镜头存在局限,终难拍摄出叫响的作品。不管怎么说,看过的人,都说照片很美,不仅光线、构图、选材很好,照片传递的奋发向上的,也让灵一怔。
为了拍好宣汉大地上的民风民俗,一些普通农家有喜事他去,艳阳高照他去,下雪了更要去。谢兴双笑称自己在“山上有情报员”。山上每下一场雪,“情报员”就会来电话,有次为了拍雪景,谢兴双在山上住了两天,仍没等到天晴取景的机会。而山上的冬夜格外寒冷,即使是刚倒的开水,很快就能结成冰……
摄影让谢兴双醉心!他说摄影爱好不仅不影响工作,还能帮他调节工作压力,让他的心胸更广博,处事更淡然。
在摄影过程中与大自然的亲近,让谢兴双不仅对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感觉淡然了许多,而且整个人的也感到与自然更加和谐。表现在谢兴双的作品上,就是是甜美、阳光、向上。
20多年的辛勤拍摄,让谢兴双有近千幅作品在国内展出、发表。一位参观过他作品的人如此评价道:谢兴双的作品让我深深。他苦行僧一般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架起了一座宣汉民风民俗与世界联系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了宣汉民风民俗之美。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