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地处“吴头楚尾”,是鄂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吴、楚、汉等古老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融合,其文化面貌颇具特色,带有浓厚的“巴水蛮族”遗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还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遍及黄冈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犹如一个巨大的民间文化资源宝库。
黄冈境内流行的地方传统戏剧种类繁多,除了由民间戏剧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剧种黄梅戏、楚剧外,还有汉剧、采茶戏、被窝戏、东腔花鼓戏、文曲戏、赶柳戏、皮影戏等。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及太白湖畔的田歌、畈腔采茶调,现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目前黄梅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95年黄梅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 的称号。
东腔戏,俗称“哦嗬腔”,又名“东花鼓”,清朝时期发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其声腔高亢,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目前该剧种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项目。
目前黄冈境内已搜集记录的有畈腔、山歌、儿歌、、花挑、曲牌小调、插秧锣鼓、风俗歌等数十余种。其中畈腔是鄂东最有代表性的山歌,而畈腔中最有特色种类最多的是罗田畈腔,其曲调高亢奔放,悠长婉转,是黄梅戏的渊源之一,相传苏东坡游罗田时称此歌者为“鸡人”。《十劝》、《十想》、《十恨》、《十把扇子》、《十杯酒儿》等十字系列小调至今 仍流传于民间。
黄冈的民间音乐有牌子锣、丝弦锣鼓、荡腔锣鼓、道场音乐、佛教音乐等,均有很具特色的乐器和优美的曲牌。
牌子锣久负盛名,其经典曲牌有《丹凤朝阳》等300多个,根据婚庆喜丧不同场合选用。道场音乐中的“拜丧”,类似于土家族的“跳丧舞”曲,听起来催人泪下。
荡腔锣鼓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
有展现劳动场面的薅秧舞、采茶舞、采桑舞,有喜庆场面的灯歌类舞蹈狮子、花挑、龙灯、采莲船、大头舞、莲湘、秧歌、高跷亭子,有反映生活情趣的蚌舞、扇子舞、碟子舞等,绚丽多姿,各具风采。过去每逢春节,各地都以灯歌类舞蹈拜年祝福,热闹非凡。
麻城花挑历史悠久,花挑以锣鼓、锁呐及二胡等老器乐器为代表,配以山歌短调。目前,麻城花挑流传于整个麻城及大别山地区。1956年麻城花挑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并作为优秀节目进入为中央领导作专场演出。1978年,麻城花挑表演者作为群众演员参加过电影《吉鸿昌》演出。
主要有黄冈大鼓、鼓书、渔鼓、杂技、道情、架子戏等曲艺形式。鼓书又称“说书”,境内有大批鼓书艺人。最负盛名的是黄冈善书,又名打鼓说书、鼓书、说善于书,属民间说唱曲艺。该曲艺是黄冈市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目前黄冈善书(湖北大鼓)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冈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独树一帜的传统工艺有挑花、刺绣、扎花、编织、陶艺、竹艺、石刻、木刻、根雕、缠花等。其中最负盛名有黄梅挑花、红安绣活、英山缠花和蕲春管窑陶艺制作技艺。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络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床围等。1938年,黄梅挑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并用来装饰湖北厅。2008年黄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黄梅挑花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红安绣活是地道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1987年红安绣花鞋垫100件在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989年赴、澳门、捷克斯洛伐克13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展销过程中引起轰动效应。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红安刺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黄冈农民画在解放前以门神、财神、灶神、中堂等为主,解放后,着力于表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勾画出一幅幅造型别致、情趣雅俗的优秀作品。多幅作品在全国大展大赛中获,多幅优秀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并先后在、日本等地展出。1988年2月,黄州市(现分为黄州区、团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民间文学包含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黄冈流行的民间故事可分为传说、名人传说、地名传说、生活故事和笑话等种类,充满传奇和浪漫色彩。黄冈人民还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富于、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歌谣和谚语。20世纪90年代黄冈群艺馆搜集整理出版的《黄冈地区民间故事集》和《黄冈地区谚语集》,记载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谚语。
黄冈民风淳朴,土风厚善,习俗多姿多彩,农耕、商肆、语言、服饰、饮食、医疗、教、婚丧喜庆以及四时八节等生产生活习俗涉及面广,历史悠久,特点鲜明,饱含楚文化风格,如在生活习俗上,春节打糍粑,花朝做软曲粑,端午节喝雄黄酒、家家插菖蒲艾叶,麦收时节做锅烙粑或“千层饼”,红白喜事做“起家粑”等,“老米酒 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更是黄冈山区特色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 黄冈的民间习俗传承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在我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冈民间建筑,滨江原多简易撑架屋,常独门独处;山区、丘陵常共脊连扉,一门数家出入,聚族而居习惯较浓,以封闭式、小庭院式、街房式、木架式、明暗式为主。现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古建筑有蕲春古民居、红安吴氏祠。蕲春古民居包括庄园、宅第、官署、驿站、书院、等,有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典雅庄重,有的朴素含蓄、意味深长,有的又追求灵活多变、自然野趣的情调。红安吴氏祠,建于1763年,它的显著特色是精巧的各式木刻,如观乐楼围栏上的浮雕《夏日市井图》(武汉三镇图),将武汉三镇刻划得淋漓尽致,黄鹤楼下的繁荣之景如在眼前,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再现。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