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过后,农历二月到三月之间是海南人闹军坡的时节。这个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节日相传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纪念方式历代不变,绵延至今,长盛不衰,如今已经发展为海南民间最负盛名、最为隆重、独具海南特色、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民俗节日。
军坡节(民间也称为闹军坡、发军坡、吃军坡等,有的地方叫“公期”),要了解军坡节的来历,首先要知道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就是冼夫人。
冼夫人,又称冼太夫人,原名不详,一说名冼英。根据史载,冼夫人家世显赫,世为南越俚族首领,统领部落十万余家。相传冼夫人自幼贤明,善于行军用师,能压服诸越。其声名惊动罗州刺史冯融,将她聘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之妻。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汉族与俚族的联姻。从此冼夫人凭借她崇高的声望,多次平定岭表叛乱,历经梁、陈、隋三代,无论如何动荡变迁,都使南越这一边远地区始终归顺在汉族之下,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保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
她还大胆,奋力图强,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一是她从组织移民来开发海南,这些移民上岛后,把当地岭南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推行牛耕、兴修水利、选育良种、制肥施肥、田间管理等传授给海南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二是亲自扶持儋县百姓,迁移县城到离海较远的东南方,避免了水患为害,使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她垦殖,无偿地向农民提供种苗、种子,又设法向人民传授纺织、制衣技术,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由于冼夫人为海南及整个岭南的发展,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海南人民称谓她为冼夫人、冼太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圣母娘娘、郡主夫人、懿美夫人等,她成了海南群众心目中的偶像,以至将她奉为神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粤、桂、琼以至东南亚等地,冼夫人的越来越多,并在各地建立起祠庙加以祭祀。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冼夫人也逐渐被神化,被后人附上了许多传说,形成了冼夫人文化圈。
而在海南省新坡镇上流传着冼夫人当年曾在此地安营扎寨、检阅将士的说法,当地人们因而模仿当年冼夫人的阅兵仪式,举行“装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形成了“军坡节”,现代“军坡”活动溶进了人们走亲戚、进行农贸集市、舞龙舞狮等内容,内涵更为丰富了。但是,纪念冼夫人的扮军演习(也称“装军”)始终不变。
现在,海南各地民间举办的很多庙会大多跟新坡镇军坡有关。每年一度的军坡节便是海南人民历代纪念冼太夫人最为隆重的民间节日,虽然都叫军坡节,但海南岛各地日期却差别非常大,据说各地以冼夫人出兵到达本地时间作为军坡节日期。各地军坡节日一般集中在农历2月到3月之间。
有资料说,海南的军坡节一般分为“公期”和“婆期”,指的是公祖或婆祖的生日,主要是祭祀先祖和历史人物。一般一个村子有一个“公”或“婆”,其实质就是一地之神。公期婆期时,全村人抬着神祖像在村中挨家巡游,祈求平安。村民则举行祭祀仪式神祖,还遍邀亲朋来家聚餐。
事实上,军坡节与“公期”关系非常复杂。据省群艺馆馆长陈光洲先生介绍,在形式上,军坡节与公期相近,例如海南东部的琼海中原、临高多文及万宁、原琼山一带,都闹军坡,有些地方的军坡实质上就是公期;但在有些地方,既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过军坡节,各村子又有自己的公期。例如新坡镇,全镇各村既有共同的军坡节,但各村还有各自的公期,如保礼村的“公”称为灵山大王———也许是当地的一位英雄人物。因此,有人将“公期”又分为“大公期”和“小公期”,军坡节时范围比较大的神祖称大公,而各村自己的神祖称为小公。
每到军坡节,人们都要仿制当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传下,百事百顺,还要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各村还要组织秧歌队,舞狮队,“装军”,“行公”,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组织队伍举着刀枪举行阅兵仪式,一连数天。还有“过火山”(村民走过正在燃烧的火炭,却不会受伤)、“上刀梯”、“婆祖巡游”、“跳神舞”、“装神穿腮”等一些独具海南的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让开眼界。
军坡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大吃大喝是免不了的(军坡节招待朋友的饭菜是一年中最好吃的,有的家庭几天时间就吃掉了半年的积蓄)。晚上,各乡各村都要请戏班剧团来演琼剧、临高木偶戏、放电影等,连续几晚,大过戏瘾,处处都显示出一派兴盛的气氛,像征着海南人民结束了不安、长期受盗匪、受的悲惨历史,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节日壮观、恢宏的场面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及文化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军坡节所拜的神是冼太夫人及其手下的将领及归顺了的黎部族首领,有些是后来的一些汉人杰出将领,绝大多数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些人死后受海南人民所供拜,这些神绝对不是海南人民的血缘祖先,这些神海南人民称其境主,一个境主一般管辖一个乡大小的地域,该区域里的境民其为神,每年的“公期”都要祭拜他。“公期”和“军坡”都是根据地域而定的,住在这个境里就要祭拜这个境的境主,如果你搬到了另一个地区则又要祭拜这另一个地区的境主,这些也说明了“境主”不是血缘的祖先而是一个地域神。
这是因为海南的汉人都是的移民,当年海南的汉人移民来到海南后凭借汉人军事上的强大逐渐蚕食当地黎人的土地,就象美国的白人蚕食印地安的土地一样,这个过程当中免不了要跟当地黎人做斗争,而这些“境主”就是当年汉人利益的杰出代表,他们死后汉人依然借助他们的灵魂来当地黎人,于是就有了这些神。
不少刚到海南的外地朋友看到海南人民祭拜的“公祖”竟然不是海南人民的血缘祖先会惊呼怪叫,其实不论拉美、还是在海南,移民的多数是他们的首领(chief)而不是他们的祖先(ancestry)。这是因为移民是一个五湖四海集聚的群体,如果还在搞什么血缘、帮派,那么他们就没有凝聚力了,移民没有了凝聚力就会成为危机。所以,首领才是他们的支柱。这就是首领成为海南人民的神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期”或“军坡”是可以的,其境民出于贫困或其它原因而不能继续这个“境主”时,可以将“境主”和“公期”或“军坡”一同给另一个地域的境民,但在出售之前不能随意停止,否则由于“公”没人侍侯要责怪“子孙”,“子孙”就会有灾难。
境民对“境主”自称为“子孙”,这大概是因为“境主”是历史上汉人的先人的缘故。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做“子孙”是出于自愿的原则的,“子孙”在那个地域居住则那里的“境主”,人搬到镇上居住就改成镇上的“境主”。
这些正是海南“军坡”文化的独特之处,这种随意性和自愿性使海南的“军坡”文化具有全中国之最的包容胸怀,其生长的土壤是海南的移民文化。正像一位随遇而安、与人的海南人所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任何节日,其意义在于交流。军坡节期间,亲戚朋友互相往来,酒足饭饱之后,聚集在一块,聊聊自家的收成情况,聊聊儿女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等家常,嘘寒问暖、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相互关怀、相互勉励。这是基于思想和语言上的交流。实际上吃军坡还会带来另一种交流,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市县、不同村庄的军坡时间都不同,农民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各地的民俗风情、看看别处的地方变化、看看别处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情况,各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农民通过参观和对照,相互吸取经验,既开阔了视野,也获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认识和,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交流。
军坡节对农民的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农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农村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军坡节其间,海南乡镇集贸市场空前繁荣,是海南乡镇典型的“假日经济”。军坡节给各个地方带来了良好的商机,市场贸易异常的活跃,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为乡镇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仅就新坡镇来说,据记载:1981年,来新坡墟闹军坡的人不少于15万人次,大小汽车有数千辆次,车辆在距新坡坡墟梁沙婆庙(冼太夫人纪念馆的前身)12公里处就无法行驶。新坡墟14口水井全部用干,所燃鞭炮,以车计算;1990年,军坡节期间同时举办了商品交易会,各类商品摊点达300个以上,军坡活动几天时间,交易额超过150万元,相当于全镇一年内商品交易总额。
军坡节期间,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体现出最淳朴的人情美。每到公期或军坡之日,男女老少都会打扮一番,或手提、或车载酒水、糖果、爆竹等礼品拜会各自的亲朋好友。在主人家,来者不论是亲友,还是亲友的朋友,主人都会热情款待,不分亲疏,无论地域,都是发自内心的喜庆。
其中的一系列的祭祀、或饮食等风俗,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特定的人文取向。军坡或公期所祭拜的公祖和婆祖很多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很多都是有兄弟姐妹的,等他们死了,海南人的祖先把他们敬奉为神,用木头刻他们的样子。每到公期时期,海南人的后代就会像走亲戚一样把这些公祖、婆祖拿去一起过节。而且是一代传一代,使亲情得到延续。
这是很有意思很有人情味的体验,这与社会上所说的人在人情在,人无人情无是有很大区别的。海南军坡习俗中,人们异常好客,全国少见,不管你跟主人有没有关系,来到他家他就会招待你,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来的就是亲戚——这是海南军坡文化的精髓,体现出最淳朴的人情美。这种人情美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每一个过军坡节的人都会有一种被关爱与被关怀的奇妙感觉,
军坡节,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也是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其热闹程度超过春节。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已被定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军坡”文化在新时期也一定会大放异彩。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