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别这样关于黄山图题画诗数量颇丰,主要散见于程嘉燧、石涛、渐江、戴本孝、郑旼、查士标、汪洪度、雪庄、黄宾虹、张大千等明末、清代、近现代、当代画家的画作中,亦有见于黄山志、黄山图经,另有历代文人诗集所载。滋芜的《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角度了黄山图题画诗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独异性,也提供一个新的认知黄山的角度。
黄山,位于北纬30度、东经118度,属南岭山脉,处安徽省南部,原名黟山,后因传说黄帝曾与容成子、浮丘公在此炼丹成仙,于唐天宝六年(747年)更名,沿称至今。为《徐霞客游记》作序的清人潘耒析评:“黄山体兼众妙;天都、极其端丽,顶、炼丹台极其平正,散花、石笋极其诡怪;前堂后苑,井井;又如握奇布阵,奇正相生”,“峰峰挺秀,石石标新,探之不穷,玩之不尽”。
美景天成,倾倒了无数文人雅士。据清人徐璈《黄山纪胜》,南朝人江淹最早咏歌黄山,“诗状奇峻,殆统概黟山矣”。唐人李白、贾岛、岛云,宋人朱熹、王十朋、罗愿,元人唐元、郑玉、汪,明人李东阳、梅鼎祚、汪道昆、袁中道、黄道周,清人钱谦益、施闰章、袁枚、屈大均,近现代许承尧、董必武、黄宾虹、陶行知、郭沫若、老舍,等等,皆留下吟咏黄山诗章。有籍可据的,最早画黄山的画师是宋人马远。据传,马氏登黄山后便将自己过去的山水画付之一炬,其后期山水画构图峭拔险峻,线条豪放有力,有黄山神韵。明人《峰图》被称为“稀世杰作”,丁云鹏《黄山总图》集一代之大成。清季,新安画派崛起,独树一帜,渐江、梅清、石涛等皆一代师。至于近现代,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汪采白等名家均登涉黄山,心系黄山,图绘黄山。
相较于专注音韵、含蓄、驰骋想象的纯粹的诗,或是讲求造形、笔墨、以形写神的纯粹的画,黄山图题画诗别具意味。它附丽于画,,生发,,品评,寄情,哲思,与画相互彰阐,完成“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映现了黄山之形式美与内涵美,琼枝照眼,宝气辉然。如“十年幽梦系轩辕,身历层岩始识尊。海上云都供吐纳,天南山尽列儿孙。峰抽千仞皆成笋,入重霄独有猿。谁道丹台灵火息,朱砂泉水至今温”,系故宫博物院藏梅清画《黄山图》(八开)之第七开天都峰图卷上的自题诗,以“天南山尽列儿孙”直述天都峰之高峻,以黄山猿典故证之,此为画上实景;又提及炼丹传说,“朱砂泉水至今温”饱含怀想,凸显天都峰之历史久远及人文感,此为诗之幻景;虚实结合,诗画呼应,时空意识深厚。又如何满子为友人《黄山西海夕照图》品题之诗,起句“高手画山不像山”颇有新意,至“但存山气楮毫间”为一转,再至“方知神似胜形似”递进,直至尾句点明“泼墨成章事更难”,参悟画理幽深,逻辑严密,兼具形象性与思想性……
最早把题画诗作为一种专门体裁,有意识地收集并汇聚成集的是北宋刘叔赣所编《题画集》。南宋孙绍远编《声画集》,将唐宋两代各种题材的题画诗编为八卷二十六门,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题画诗总集。明清,题画诗发展极盛,辑录题画诗的书册有多种,以陈邦彦编《康熙御定历代题画诗》为著。近现代,则有《历代题画诗钞》和大华书局《清人题画诗选》等。
新中国成立后,此类著作益多,有总集,如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古今题画诗词全璧》、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题画诗选注》等;有以题材辑,如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画家山水题画诗类选》、天津杨柳青画社《花鸟名胜题画诗》《牡丹芍药题画诗》;有以朝代辑,如四川美术出版社《唐朝题画诗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元代题画诗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清人题画诗选》;有以个人辑,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宾虹题画诗集》、山西教育出版社《郭沫若题画诗存》、湖南美术出版社《齐白石题画诗选注》……保守估计有50种。
关于黄山图题画诗。数量颇丰,主要散见于程嘉燧、石涛、渐江、戴本孝、郑旼、查士标、汪洪度、雪庄、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汪采白等明末、清代、近现代、当代画家的画作中,亦有见于黄山志、黄山图经,另有历代文人诗集所载。黄山书社《中国黄山 评语精华》、中国旅游出版社《黄山古今诗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黄山学人诗选》、文化艺术出版社《黄山图:17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与观念》等各类与黄山相关的书册中,若倾力搜寻,亦时见片光零羽。然而,关于黄山,出版有名人咏黄山集、黄山画集、黄山摄影集,部分题画诗集或辟有“黄山”专章、专节,但载相关题画诗数量均较少,至今未见黄山图题画诗专册出版品,实为一憾。
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提出“结构”理论。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虽是针对作品接受而言,对创作、出版领域,该理论也有一定提示意义。黄山图题画诗集出版空白,正吸引编著者、出版者进行填充,完成复合角度构建,对黄山美、对诗画韵味进行更系统展示。作为一部探索性著作,本书作了一些尝试。
黄山图。本书所指“黄山”,以黄山这座名山为原点,画面地域扩及宋元明清四代稳定管辖歙县、黟县、婺源、绩溪、祁门、休宁六县而未变更行政管辖范围的徽州地区,既有群峰葱茏壮阔,又有小桥流水静谧,概因在地理上黄山并不是远离的幻想乡,受周围、文化、经济等影响。对黄山图的界定:作者在画名或题画诗名、诗句中标明为黄山图;从别人的题跋中可知为黄山图;虽然没有标明为黄山图,但通过与画家其他黄山图相比,可知为黄山图;根据所绘为黄山典型地貌特征,推测为黄山图;通过综合比较,确定为黄山图。至于程邃、程正揆、孙逸等,尽管有学者认为他们的某些作品就是黄山图,但笔者未见有构图或文本明确证明,故出于严谨考虑,其画作中的题画诗没有纳入正篇,仅作为疑似黄山图题画诗列入附录二。此外,不惟卷轴画,版画、壁画也在选择范围内,宋代版画中就有黄山图出现。至17世纪下半叶,众多文人画家参与版画创作,描绘黄山图,或者所绘黄山图被刻于地方志、黄山志、名山图等版画中。需要说明的是,费心搜寻之种种黄山图,仅证为所收录题画诗的来源,本书讨论重点。
题画诗。我国美学家孔寿山先生在《论中国的题画诗》一文中这样解释:“什么叫题画诗?我们认为所谓题画诗者,是诗人或画家根据绘画的内容而起兴创作的诗歌。简而言之,即根据绘画所题的诗。……一是就广义而言,这类题画诗,即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可以离开画面而,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属于赞画诗。……一是就狭义而言,所谓题画诗,一般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而抒发画中之意境所赋的诗,要求把所赋之诗直接写在画面上,诗与画相融合,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构成整体美。……这类题画诗,既是题在画面之上,自然要受画面地位的,多是画家自己所作,亲笔所题。”这代表许多学者的观点,把题画诗定义为狭义的题画诗和广义的题画诗。王韶华在《元代题画诗研究》中写道:“题画诗,因画而题的诗。它既指直接题写于画面上的配画诗,也包括题写于画面外的咏画诗。又因为中国绘画不仅仅出现于绢、纸、壁、石上,而且常常作为扇面、屏风的主要装饰,故咏扇面画诗、咏屏画诗也属题画诗。”他进一步总结:“题画诗从体裁形式上讲,可包括常说的五言、七言、近体、古体诗, 又包括四言赞颂铭,包括六言、三言等诗,取青木正儿之说,亦取辞赋在内,如吴镇有大量的渔父辞。从内容上讲,可咏画、论画,依画抒情、因画叙事,也可脱离画面议论、抒情。”这种定义扩大了题画诗的范围,笔者认为更加全面,故采纳此种定义选录黄山图题画诗。
广泛寻阅博物馆、图书馆、民间收藏者和拍卖市场的画幅、手卷、扇面、地方志、黄山志、名山图等原始媒材,文人和画家的私家文集及《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 黄山画派》《康熙御定历代题画诗》《中国古今题画诗词全璧》《中国历代画家山水题画诗类选》《历代名人咏黄山》《黄山古今诗词选》《明清黄山学人诗选》等各类与黄山相关的书册,笔者所录,皆悉心参校,一一而辨之。
不少优秀之作,仅出现在原始媒材中,从未见于其他文字选本,如戴本孝《黄山图》(十二开)之第八开的题画诗:“千霄莲霁忽开房,万壑风摇草树香。天堕花中真逼侧,松眠石罅最苍凉。丹梯水接孤云迹,碧汉峰衔独木梁。到此已如登上世,攀龙应欲梦轩黄”;又如石谿《树杪飞泉图》中题画诗:“雾气隐朝晖,疏村入翠微。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物象与心象一体,景、境、情俱佳,既形象呈现了黄山之雄姿百态,又录存明末清初遗民群体心态。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从大意上,黄山图题画诗亦是历史(尤其是黄山历史)的一部分。
斟酌所录黄山图题画诗主要是述写名山黄山,少量内容涉及周围府县,结合黄山作为宇内名山及黄山图题画诗的特色,本书主体内容分八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群峰列矗”,按序分峰、顶、天都峰、其余诸峰;第二板块为“奇松婀娜”;第三板块为“云海翻腾”;第四板块为“水泉逐流”;第五板块为“宝刹”;第六板块为“片光零羽”;第七部分为“泛景浮影”;第八部分为“画论品赏”。诗中如有缺字或是考后以为讹字的,以“□”代。每部分,以题诗者生年排序,生年不可考的均列于后。每首诗后标录自何处(注:部分黄山图绘者未予命名,亦无约定俗成的画名,后世各本称呼有异,本书中以题画诗出处所标画名为据)、注释、题诗者、可考的题诗时间及题诗者简介(注:同一板块,同一题诗者如有多首题画诗入选,则多首题画诗聚至一处,题诗者简介列于最后一首后)。关于诗名,除所录原有诗名,其余皆以“题《××》”或“题画”命名。另,清代题画诗唱和风气盛行,一幅画、一组画引起数人、数十人题诗的情况屡见不鲜,附录一集列汪洪度、程鸣《黄山图》题画诗25首以证。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黄山图题画诗,援画入诗,以诗眼观照绘画,画格、诗格、人格有机融和,是诗人与画家两种不同艺术主体结合的外在表现。故,有画可参的,笔者借鉴视觉艺术方法,解读或含就诗论画、就画论诗成分,以画面与诗句、画理与诗理互证。如广东省博物馆藏戴本孝《黄山图》(十二开)之第十一开上的自题诗“导客神鸦去复还,引针析线笋联班。明知非海翻疑海,奇在真山不似山。竞欲支天随石长,何尝浴日放云间。此中莫道无兵气,时见蚩尤霿犯开”解读:图卷上山峰奇绝突兀,云海泛滥缭绕,“真山不似山”,“非海翻疑海”,以干枯之笔刻意营造虚幻的空间,强烈表外黄山,与普通纪游图明显区别,“莫道无兵气”、“蚩尤”则又隐射,暗合戴本孝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态。对题画诗单体,则强调精读文本,从语意、感情、语气和意向等方面释意,融“文本”和“作者”,利用文献学、文本分析、社会学、历史学等方法,重视品赏诗句的上下字词联系、结构整合、意象群等内部层次,又适当简介题诗者的生平事迹、时代元素等外部因素,多角度、多层面着手,避免单一化和“一刀切”。如录自陈洙龙、陈旭编《中国历代画家山水题画诗类选》,据载系石涛自题诗“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夺得些而松石还,字经三写乌焉叟”的解读:“字经三写乌焉”语出“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意思是文字经过多次转抄,“乌”、“焉”误为“马”字。比喻事经辗转,易出讹谬。石涛纵游宇内,追求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禅悟。曾数游黄山,山川之灵秀,松石之活力,信笔挥洒,笔无定姿,画益。“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呼黄山为“师”,称己为“友”,艺术灵气可见一斑。入山后,提出“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代表画作《黄山八胜图》《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黄山图卷》等,著作《苦瓜画语录》。雪庄《黄海云舫图》常州市博物馆藏
全书共计约20万字,考释宋、元、明、清、近现代至当代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的300余首黄山图题画诗,了黄山图题画诗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独异性,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认知黄山的角度,希冀给绘画、书法、诗词、历史研究者等学人提供资料帮助及视角性。
3.沧溟:可指大海,唐代元稹《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亦可指,元代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4.泛槎:亦作“泛查”。乘木筏登天。相传天河通海,有居海渚者见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来,因登木筏直达天河,见牛郎织女。
题诗者:梅清。自画自题。另,据石理俊主编《中国古今题画诗词全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梅清有一类似题画诗:“仙根谁手种,大地此开花。莲子何年结,沧溟待泛楂。”
能诗。《宣城县志•文苑》载:“(梅清)英伟豁达,读书辄昼夜不寐,既长,以博雅负盛名,顺治甲午举于乡,诗词雄迈隽秀,遨游燕、齐、吴、楚间,名公巨卿无不推毂。”
善书画。长于山水、松石,好画黄山,且以画黄山著名。王士祯《居易卷》卷十七载:“宣城梅孝廉渊公清……画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又写黄山天都、、云门诸峰……备极烟云变化之妙。”
重友情,广交游,志同道合者首推石涛。在《石公从黄山来宛见贻佳画答以长歌》中曰:“我写泰山云,云向石涛飞;公写黄山云,去染瞿硎衣。白云满眼无时尽,云根冉冉归灵境。何时公向岱颠游,眉余已发黄山兴。”石涛早期山水,受梅清影响;而梅清晚年画黄山,亦受石涛影响。
画册《梅瞿山黄山胜迹图册》《梅清黄山图册》等,著作《瞿山诗略》《天延阁前集》《天延阁后集》等。延伸阅读:《《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封面
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是滋芜历时5年精心著作的新书。2017年2月25日上午,由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教育研究社承办的“滋芜新著《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出席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上海、武汉、广州、杭州、南京、西安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
《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的出版,既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空白,也填补了黄山图题画诗集出版的空白。“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滋芜广泛寻阅博物馆、图书馆、民间收藏者和拍卖市场的画幅、手卷、扇面、地方志、黄山志、名山图等原始媒材,悉心参校文人和画家的私家文集及《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 黄山画派》《康熙御定题画诗历代题画诗》《中国古今题画诗词全璧》《中国历代画家山水题画诗类选》《历代名人咏黄山》《黄山古今诗词选》《明清黄山学人诗选》等各类与黄山相关的书册,一一辨之,才著成《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该书共计20余万字,考释宋、元、明、清、近现代至当代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的300余首黄山图题画诗,了黄山图题画诗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独异性,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认知黄山的角度,给绘画、书法、诗词、历史研究者等提供了资料帮助及视角性,对黄山美、对诗画韵味进行更系统的展示,填补了黄山图题画诗集出版的空白,为新安画派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滋芜,又名朱志武,1963年生于安徽歙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美术教育研究》学术期刊主编,安徽大学等多所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等。他擅长画创作,精通诗书画印,对美术史论研究也有很高造诣。他说,中国画的题画诗,是附着于画面、点睛生发的,与画面相互彰显,完成“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体现了作品的形式美与内涵美,“粉蕊琼枝齐照眼”。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