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7年,全市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全面落实习总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深入践行新发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本市生产总值达22438.4亿元,增长8.8%,高于年度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8087.6亿元,增长9.3%,高于年度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147.3亿元,增长23.8%,高于年度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创1994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6.2亿元,增长9.1%,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8011.5亿元,增长6.4%,高于年度预期目标6.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6533.6亿元,增长5.5%,规模连续25年居国内城市首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4%,控制在年度预期目标以内。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辖区全口径财政收入8624亿元,增长9.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332.1亿元,同口径增长10.1%。万元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分别下降4.2%、10.3%、10%,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9万元,增长8.7%,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评为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最优城市之一、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全国建设典范城市等,省珠三角规划纲要年度考核、依法行政考评均获优秀。
(二)持续推动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去一降一补”行动深入推进。出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8条政策措施,全面实现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全年为企业减负1369亿元。供给体系质量进一步提升。“深圳时尚”、“深圳设计”品牌效应不断增强,成功举办深圳时装周、钟表展、设计周等重大活动,龙岗区时尚眼镜、龙华区时尚服饰知名品牌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并授牌,获得iF设计142项,连续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标准”建设成效突出,新增研制国际标准27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74项。产业高端化态势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743.9亿元,增长1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19家企业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获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升至70.8%。新增持牌金融机构36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41家,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升至第20位。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520.9万标准箱,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三位;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561.1万人次,增长8.7%。新兴产业支撑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达9183.6亿元,增长13.6%,占P比重达40.9%。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出台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稳步推进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省“创新八大抓手”。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P比重达4.13%。新组建3家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3家基础研究机构、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福田区、腾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3家国家级“双创”示范,新增195家各类创新载体。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6917件,增长12.1%;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85%以上,居全国第一。获国家科技15项。新增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11230家。创新型人才进一步集聚。出台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新入选院士3人、新引进全职院士9人,新入选“千人计划”66人,新引进孔雀计划团队3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900余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出台加强知识产权36条,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在全国首推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全球创新资源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建成海外创新中心7家,成功引进英国ARM(中国)总部、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等优质项目。
(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开展营商,出台扩大利用外资的若干措施,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9.9%;组建首期规模50亿元的投资引导基金。出台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实施方案,发行了规模为20亿元的全国首例轨道交通地方专项债券新品种。持续深化“放管服”,取消、下放175项市级行政职权,清理规范24项市直部门行政职权中介服务事项。扩大商事登记“多证合一”范围至12证,商事主体增至306.1万户,其中企业177.4万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国资国企稳步推进,出台关于国有企业促进发展的“1+12”文件,完成5家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推动建科院、中新赛克上市,市属国企利润增长150%、资产负债率低于6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完善“信用深圳”网站,宝安“诚信大数据”等一批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编早编细编实年度预算,从源头上提高预算可执行性。价格持续深化,供水、输配电、天然气、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价格进一步调整。医疗加快推进,组建12家基层医疗集团,罗湖医联体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1159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22.6%。深化国有文化集团,启动新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此外,教育、户籍、社会福利、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深入推进。
(五)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方位格局进一步形成。积极推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扩容提质工作,持续开展新城大会战,累计实现174栋建筑主体结构封顶,梦海大道全线贯通,景观桥、水廊道等工程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推出111项制度创新,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42项;首创跨境缴税,完成国内首单区块链跨境支付业务,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试点、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等取得突破。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战略,与签署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合作备忘录。组建规模100亿元的深圳丝发展基金,开通深圳至明斯克的首条中欧班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海洋大会。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新进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获省委省批复,66个超亿元深河、深汕产业共建项目落地。落实好中央和省交给深圳的6省(市、区)34县(市、区)对口支援任务,持续加大帮扶力度,投入财政帮扶资金73亿元,增长17%。
(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加大民生投入,九大类民生支出达3198亿元,增长32.5%,119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213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至900元/月。新开工建设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0.2万套、供应4.6万套,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深圳大学4个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南方科技大学自然指数排名上升至全国高校第30位。工业大学(深圳)获批正式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筹)实现首批招生,中文大学(深圳)一期校园交付使用。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考一本录取率全省第一,完成34所公办中小学校新改扩建工程,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7万个;民办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学位补贴分别提升至7000元、9000元。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126所。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并运营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和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新增医院5家、三甲医院5家、床位3000张、执业医师2300名。文体事业稳步发展,3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文博会,WTA、ATP网球深圳公开赛、“中国杯”帆船赛、高尔夫深圳国际赛等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深圳运动员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取得8金9银11铜的优异成绩。
(七)着力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城市长远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入选全国15个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和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全力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6平方公里。全年整备用地12平方公里,更新供应土地约2.5平方公里。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建成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平台,新建移动通信基站1.5万座。交通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坪西坪山至葵涌段扩建工程、东宝河新安大桥新建工程等项目完工,外环高速、深中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四期12、13、14号线条线个在建项目。市政公用设速完善,东部环保电厂、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大型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综合管廊项目30公里。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罗湖棚改加快推进,福田花卉世界拆除8万平方米违建,全市累计拆除和消化各类违建2380万平方米,新增违建零增长。开展城市管理治理攻坚百日行动,220个城中村通过“五化”验收,全市3173个有物业管理住宅区(城中村)实现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全覆盖。城市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十大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250万项,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9%,八类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12.1%,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到9批次/千人。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严格实施环保执法,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交办的312件案件全部办结,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12个项目整改任务顺利推进,全市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共计2007,排查整治“小散乱污”企业7.3万家。治水提质稳步推进,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按期完成,新建污水管网2009公里,完成1412个小区雨污分流,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6平方公里。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减排6.9%、4%、4.8%和0.3%,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继续位居国内特大以上城市最好水平。低碳发展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第五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获批成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6655万平方米,稳居全国前列。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2万辆。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推进“世界著名花城”建设,完成20条以上“花卉景观大道”、200个花漾街区和街心花园建设,新建改建香蜜公园、深圳湾休闲带等公园59个。成功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习亲致贺信,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685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面对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我市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更为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竞争力需要提升。产业层级不够高,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需要增强。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需要提升。创新基础不够牢固,基础研发投入较少,缺乏重大的科技创新载体,高端顶尖人才紧缺,源头创新与原始创新能力亟需提升。三是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需要提升。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优质学位供需矛盾尤其突出,千人病床数、三甲医院数量等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低于其他一线城市。人才和保障性住房缺口较大,中低收入、“夹心层”等群体住房难问题突出。四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提升。部分主干道高峰时段拥堵较严重,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仍需提升。历史违法建筑处置难,城中村“脏乱差”现象和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生态有待改善。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开局之年,是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市上下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总“1·5”重要讲话,按照“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以及习总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要求,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的部署,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为实现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统筹抓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和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实施技术倍增计划,着力引进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项目,积极推动华星光电T7项目落地,争取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智能装备、工业母机等装备产业,加快推进柔宇国际柔性显示、沃特玛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组建深圳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积极发展以“民参军”为重点的军民融合产业,争创深圳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建设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产业空间保障,划定工业区块线,出台区块线管理办法,加快老旧工业园区升级,每个区至少整备一块较大规模产业用地,全市产业用地供应不低于130公顷。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建立精准全面的企业服务机制,系统梳理各类服务企业政策,根据企业需求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主动服务,及时把政策信息分类推送到企业。研究出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用电成本、增加创新型产业用房供应等一系列降成本新措施,为企业降低成本超过1300亿元。
2、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动能。以精准有效的政策供给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健全新兴产业扶持资金市场化配置方式。着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生物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出台促进人工智能、集成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组建人工智能发展产业联盟,拓展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规划建设石墨烯产业,支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共享、面向市场应用的大数据中心和公共云服务平台;积极推进5G试商用,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移动支付产业。培育发展共享经济,鼓励在汽车租赁、房屋出租、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分享服务。着力推动时尚展示和科技、法律、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3、加快打造创新金融发展高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快推进落实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支持措施。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推动投资基金高效运营,加快设立深圳科技金融租赁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金融平台,支持一批金融科技示范项目,推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百行征信公司等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财富管理、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新业态,加快打造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香蜜湖国际金融街、前海深港基金小镇。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以金融监管局为抓手集中行使地方金融监管职能,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新增持牌金融机构25家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P比重保持在14%以上。
4、加快发展以现代供应链为核心的高端物流业。稳步提升海空双港对外辐射能力,加快推进机场三跑道、卫星厅等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支持深圳港口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拓展深圳机场、深圳港国际航线网络,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00万人次以上,新开通国际航线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600万标准箱,吸引5艘国际邮轮开辟邮轮航线。落实国家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支持现代供应链行业发展政策,探索在临深区域建设仓储物流周转中心,鼓励供应链管理企业总部和交易结算中心聚集深圳,支持企业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现有物流设施进行智慧化升级,鼓励贸易商拓展服务领域,向平台企业转型升级。物流业增加值占P比重保持在10%左右。
5、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向创意、研发、设计、展览、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不断提升服装、珠宝、钟表、眼镜、家具等行业的品牌含量、技术含量、价值含量,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产业之都。支持腾讯、华强方特等数字文化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集团化发展,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动漫、游戏、影视剧制作等优质文化企业。高水平办好第十四届文博会。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1、推进重大科学技术装置群建设。加快布局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开工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落户深圳。加快组建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健康科学两个广东省实验室。新启动2家基础研究机构和2家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建设。
2、着力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行业“冠军”等培育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支持外资企业在深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增各类创新载体100家以上。强化基础研究,探索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面向全球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攻关项目200项以上,力争在核心芯片、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性技术。
3、打造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加快落实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重点推进空港新城等四大核心创新平台和留仙洞总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等15个节点支撑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与广州、东莞等周边城市的对接合作,推动走廊内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继续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推动高新区创新提质发展。
4、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制定可持续发展条例,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治理、健康深圳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支撑服务、多元人才保障等六大工程。综合运用前沿技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社会发展无缝衔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样板。
5、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进一步实施人才专项计划、孔雀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培育引进一批诺贝尔科学家、“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等顶尖人才。实施更加的全球引才制度,提高人才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建立快速引进尖端人才的特殊机制和绿色通道。新引进全职院士10名、孔雀计划团队30个、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
6、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积极发展技术交易、经纪、评估等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立法,探索商业模式等知识产权机制,建设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设立PCT国际专利受理与审查分中心,推动建设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心。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进国家、省、市级“双创示范”建设,继续办好国际创客周、创客大赛、创客马拉松等创新创业活动。
1、加快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市新中心的功能塑造,高标准规划城市风貌,下大力气破解航空限高、土地整备、污水治理、铁拆迁等瓶颈制约,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宜居宜业的活力城区。推动新城立交、妈湾跨海通道、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自贸片区水平,争取深港金融合作“20条”政策落地,在降低港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深港监管协作等领域实现突破。建成深港创意设计产业园。新引进一批总部企业,新增港企2000家。
2、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战略。积极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全面深化深港合作。与共同推动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加快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建设,强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打造深港跨境深度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协同创新引擎。推动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广深港高铁、东部过境通道、莲塘口岸等跨境项目建设,优化罗湖、皇岗、福田、深圳湾、沙头角等口岸,提升口岸通关服务水平,打造口岸经济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建设贸易港。推进国际友城网络建设,拓展“一带一”沿线城市为友好交流城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推进海外投资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建设中欧蓝色产业园和海洋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蓝色海洋经济。
3、持续推进特区一体化和东进战略。继续推进实施新一轮特区一体化攻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原特区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高标准建设综合交通、水务管网、能源保障、环保处理、应急等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继续深入实施东进战略,加快推进盐龙大道、坪盐通道、坂银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深港国际中心等项目,加快龙岗-坪山-大鹏东部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东部创新产业带和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市本级财政投向原特区外及一体化项目投资占全市比重保持在80%以上。
4、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制定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条例,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水利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深汕高铁、深汕高速公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各组团内部网和水、电、气、通信等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做好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发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空间拓展载体”作用,瞄准龙头企业加强精准招商,增强重点项目土地供应保障能力,承接好深圳部分产业产能有序梯度转移。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
5、持续开展区域合作和精准扶贫。以园区共建、招商引资、交通规划、科技创新等为重点,持续推进深圳与东莞、惠州、汕尾、河源全方位合作。全面完成汕尾、河源323个村的脱贫任务。持续推进援疆、援藏工作,加快喀什大学、林芝国际汽车营地等项目建设。抓好广西百色、河池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项目,做好四川甘孜、重庆巫山的对口帮扶工作。稳步推进与对口合作。
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着力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编制实施投资三年滚动计划,主动培育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投资项目。着力提高投资项目审批建设效率,打造全流程投资管理系统“智慧投资”平台,完善和推广投资项目市场代建制,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引进建设一批工业投资大项目,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规模。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分类构建特色化建设细则,引导全市各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化、精细化、高标准开发建设。安排市区两级投资120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1683亿元;17个重点区域完成投资1800亿元,增长30%。
2、持续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中高端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鼓励企业发展以设计、定制、体验为特点的个性化商业模式,打造服务型、体验型、主题型零售新业态。建设“智慧商店”,推动自动零售、自助售卖等业态在社区的推广应用。推动保税展示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保税展示暨跨境电商项目,重点引进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培育扶持一批本地电商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5万亿元。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大型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线上线下一体的专业消费市场。持续优化消费市场,建设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整治和查处力度。
3、促进外贸稳增长优结构提质量。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进出口份额。加大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支持力度。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壮大,创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外贸通关,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积极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培训,降低出口平均查验率,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加大服务贸易示范和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范围,扩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出口,服务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22%。
1、加快推进营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加快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激发和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青年企业家培养,依法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持续推进“放管服”,深化商事登记“多证合一”;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现监管清单全覆盖;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加大“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率先应用信用信息,实现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
2、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加快组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设立重点领域子基金,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基金群。筛选一批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发行地方专项债券。进一步加强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成立PPP事务中心,健全PPP项目储备库,加快推进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PPP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0亿元以上,增长25%。
3、协调推进国资国企。全面落实深化国企实施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一企一策,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持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专职外部董事配套管理制度,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大力推进资本运作,加快推进市投资控股公司开展综合性试点。
4、加快推动财税体制。实施综合治税工程,依托大数据实施全方位风险筛查和收入质量评价,不断完善质量型税收增长机制。加强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收益水平。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深化以项目库为重点的预算编制,探索建立内容完整、结构优化、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完善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开展绩效工作。
5、加快推进社会领域重点。完善各区基层医疗集团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推广“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管理方式,启动公立医院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培育一批品牌教育集团,落实国家、省高等教育领域意见,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台全面深化住房制度“1+N”文件,制定面向2035年住房供应和保障计划,加快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建成全市人口信息集成应用信息系统,年末在册户籍人口达到480万人。
1、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办好九大类40项民生实事和一批民生微实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全市统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平台,推广异地务工人员“互联网+”招聘,新增就业8万人。科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1000元/月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万元,基本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深入推进全民参保,重点推进户籍灵活就业人群、新业态就业人群等参保覆盖工作。加快推进养老重大民生工程,出台养老服务市场政策,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新开工建设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8万套,供应4.6万套。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国际化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全省高水平大学标杆,加快中山大学·深圳、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区建设,争取深圳技术大学正式设立,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万人。深入推进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全面推行“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建设20个以上职业教育校外实训。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34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5万个以上。多途径扩充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新型公办园150所、普惠性幼儿园50所,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75%。
3、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加快补齐医疗资源短板,推进市吉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市眼科医院、康宁医院等“三甲”医院创建工作,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加大高水平医学团队引进力度,新增医院3到4家、三甲医院2家,新增床位2000张、执业医师2000名,新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20个以上。大力发展普惠医疗,加强社康中心建设,强化分级诊疗,全面推行公立医院医保线上支付。加强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服务,大力促进市民健康素养提升,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家庭医生9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提高至65%以上,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1.3岁。
4、提高文体惠民服务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美术馆新馆、第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各区(新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90万册。落实公共体育场馆惠民政策,新建10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月、外来青工文体节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办好ATP、WTA深圳网球公开赛、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国际马拉松、世界无人机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支持举办各类旅游节庆和旅游推广活动。
5、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智慧党建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一流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示范城市,不断扩律顾问及社区法律顾问覆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推进物业管理条例修订,构建物业管理网上监督平台,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的指导监督,引导其参与社区建设。出台促进社工队伍发展的若干措施,逐步提升社工待遇,壮大和稳定社工队伍。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68万人。
1、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城市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新一版总体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促进“多规合一”,着力提升城市战略定位,形成各区适度错位、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城市新中心功能塑造,加强深圳湾、香蜜湖、后海中心区、前海新城市中心、大运新城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构筑一系列有机连接山、海、城的连续通廊和慢。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完成深南、北环、滨河滨海大道沿线楼宇、桥梁、景观节点景观照明建设和罗湖中心、福田中心、后海中心景观照明提升,全面开展城市建筑立面整治。
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规划建设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新科学馆、深圳歌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大型综合场馆,打造城市新地标。强力推进城市大交通建设,大力推进“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谋划一批新的战略通道,加快推进西丽高铁枢纽、赣深客专、穗莞深城际、深中通道、外环高速等项目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深茂铁深圳至江门段。完善市内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春风隧道、桂庙快速化、梅观高速市政化建设等道项目,推进6号线支线等轨道交通三期、四期项目建设,打通断头20条,公交分担率提高至60%以上。强化资源能源保障,新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6公里,新建燃气管道100公里;积极推动东部电厂二期、燃机电厂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境内配套工程建设,新开工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200个以上,创建优质水入户达标小区150个,启动100个社区供水管网工程。
3、加快建设一流智慧城市。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实施高速宽带网络、全面体系等十大工程,高水平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大高清视频网络推进力度,推进智慧多功能灯杆建设,推动公用事业单位的智能物联网应用,建立统一的城市物联平台。建设智慧政务,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门户和智能政务办公平台,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开展部门大数据应用。提供优质智慧民生服务,建设一站式“移动互联网+民生服务”平台、智慧社区医养一体化服务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服务平台等,开展地铁移动支付服务,建成全市停车信息一张图。
4、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城中村整治行动,完成600个以上城中村综合治理,实施环卫精细化管理,规范城中村出租屋和人口管理,统筹推进老屋村空屋行动,提升城中村水、电、气、道等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电表“一户一表”、燃气管道进村全覆盖。提升城市管理质量,加快自行车道、公共停放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共享单车交通通行和停放秩序执法管理。深入开展“厕所”,新建和升级公厕1000座以上。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严查严控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出台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实施办法,力争拆除消化违法建筑2000万平米以上。加强土地整备和存量土地高效再利用,积极推动城市立体开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整备土地11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46平方公里。
5、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立法,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快实施成品油仓储、管道燃气进重点场所等工程,杜绝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强消防安全治理,推进小微型消防站全覆盖,提升消防装备水平。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实施一揽子食品安全提升工作项目,打造“供深食品”标准,建成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与中国地震局共建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完善重特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机制。
1、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国际低碳城建设,打造一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继续办好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建设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积极推动工商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新增绿色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加快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管理立法,建成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700个,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圳模式”,加快推进东部环保电厂、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和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3座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持续攻坚大气、水、土壤治理。持续提升大气质量,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地方标准,推动污染锅炉清洁能源和港口船舶使用岸电。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2万辆,开展动力电池回收试点工作。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以下。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考核断面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完成62条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建成污水管网2350公里以上,疏通运营好已建成管网系统,开展5500个以上小区雨污分流,完成12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扩容,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0万吨/日,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55平方公里以上。推进土壤污染控制,加强污染源监管、未污染土壤和土壤质量调查工作。
3、加快建设“世界著名花城”。全力实施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四季花城、生态花城、人文花城”建设,梳理城市绿化层次和色彩,新建20条花卉景观大道、50个花漾街区、100个街心花园。提升公园建设水平,实施锦绣深圳花卉布置、深圳湾花带等一批绿化品质提升项目。加强绿道建设和安全管理,打造绿色休闲体系。全市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
4、进一步完善生态监管体制。实施最严格的监管执法,逐一整治“小散乱污”企业,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零”。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环保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加强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提升环保执法效能。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制度,完善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探索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分级分类管理,推进深圳湾自然区和东部湾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市发展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本文由325游戏 (www.325qp.net)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