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太低,请下载:最新版本flash播放器。
从葡萄种植户变葡萄园产业工人按时领工资打卡上下班
这位正在修剪葡萄叶子的工人叫杨桂爽,是附近台依村的村民。2011年他来到台依湖葡萄产业园做了葡萄园生产小组组长。
山东省乳山市夏村镇台依村村民杨桂爽:采摘之前先把这些东西处理一下,糖分能上的快一些,阳光能照射上面,品质能好一点。
台依村村民杨桂爽正在修剪葡萄叶子
杨桂爽家的承包地就在这片葡萄园里,不过在没有种植葡萄之前,杨桂爽只在这里种一些小麦和玉米,但是生产粮食的收入,有时连投入的成本也不够。
杨桂爽:哪年的行情好,取产量能取600多斤,不好的话就得赔钱,现在的成本挺高。一亩地60块钱,肥料超过110块钱,再加上人工,基本就是没钱可挣。
因为靠地里的收入不能保障生活,杨桂爽常常去县城做装卸工挣钱。虽然他也曾经和别人一起种过鲜食葡萄,但是种了几年始终不赚钱,就再也没有种过。
2010年,杨桂爽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台依湖葡萄产业园,他也被这里的农业公司聘请为葡萄园生产小组组长,每天按时过来刷脸打卡上班。公司每个月给他付2000多元的工资。
自从到了台依湖葡萄产业园上班,杨桂爽才知道,这样的沙土地虽然不适合种小麦玉米,但是却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如今杨桂爽地里的葡萄已经生长了四五年,秋天到了,他的葡萄树上也结满了沉甸甸的葡萄。
杨桂爽:你看现在的葡萄长的。这个地正好,喜欢种植葡萄。因为葡萄喜欢干,怕涝,你看这个葡萄长的。
台依湖葡萄产业园地处胶东半岛南部海岸,这里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光照时间长,与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区波尔多纬度相近。在上世纪70年代,乳山曾经大面积种植酿酒工业葡萄,当时生产的葡萄酒还获得不少奖项。在产业园的展览室里,摆放着一些当年生产的白兰地和葡萄酒。
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葡萄酒获得不少奖项
台依湖葡萄酒庄产业园投资商陈春萌:乳山有悠久的葡萄的种植历史,后来因为体制(问题),再加上当时的市场经济环境不好,老百姓的权益保证不了,就把大面积的葡萄树全部给砍掉了,是很痛心的。
为了避免过去分包模式的弊端,2010年台依湖葡萄酒庄产业园建立伊始,采取了全新的葡萄种植模式。首先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每年给予农民一定的租金,然而再把这些农民吸收培训为葡萄园的产业工人。
在杨桂爽的土地流转合同上,记者看到每亩土地的租金是550元,3亩多土地的租金一年就是将近1800元,如果加上杨桂爽的工资收入,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种地的收入。然而种植模式有了,如何让农民的收益保持长久呢?
之后上边来说,你剪的不行,再过来剪,实际上这个剪了三遍了,剪了三遍才剪到这个份上。
追求品质多余的葡萄必须剪掉
当地村民:一年的成果,一年才成,再把它剪掉,就觉得心里舍不得,用咱老百姓说话就是比较心疼。
尽管有冲突,有不理解,但是杨桂爽还是按照高林先生的要求,对自己管理的葡萄产量进行限制。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今年5月份,他们生产的霞多丽干白葡萄酒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得金奖,这使得杨桂爽更加相信,在这里能够给他带来更好的收入和未来。
台依湖酒庄葡萄产业园的陈春萌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规模面积达30000亩,集葡萄种植与酿造、度假与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未来不仅能够带动周边村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陈春萌:它可以给年轻人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包括销售人员,包括电商、厨师、服务、司机,所以说这样就改变了原先这片土地上,都是年龄比较偏大的,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就业的架构,所以说给年轻人也提供了一片天地。
半小时观察:
关于农业,我相信大家都特别熟悉的一个说法,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但是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让农业能够产业化,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今天,山东的葡萄种植户,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模式下的真实生活,也看到了产业化和非产业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样的勤劳,却不是同样的收获,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产业模式的不同,和机制体制的不同。前一种,是原始的自给自足,什么都要亲力亲为,常常顾得了东顾不了西;后一种,是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守好岗位,合作共赢。两厢一比较,优势劣势清晰可见。对于生产基础薄弱、技能相对单一、市场适应力相对较弱的农业人口来说,产业化是方向,是出路,是希望。希望我们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拓思路,扩就业、增收入,让“农业强”和“农村美”来为“农民富”贡献力量。
杨桂爽的土地流转合同上
2014年10月,产业园与原拉菲首席酿酒师高林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这里酿造高端定制化的酒庄葡萄酒。然而这位在拉菲工作了31年的法国酿酒师刚刚来到台依湖不久,就和杨桂爽他们产生了剧烈冲突。高林将工人们辛辛苦苦一年眼看着已经结果的葡萄,硬生生地剪掉了三分之二。
台依湖葡萄酒庄产业园酿酒师热拉尔高林:如果我们想要酒质量好的话葡萄的产量要严格限制。因为农民的话可能更喜欢像其他谷物一类更喜欢丰收,产量越高越好,从酿酒的角度这个观点是不合适的。
作为高林先生亲自管理的葡萄,也是产业园实验生产的优质葡萄,高林要求每亩的产量必须控制在300斤以下,多余的葡萄必须剪掉。
杨桂爽:剪了之后上边来说,你剪的不行,再过来剪,实际上这个剪了三遍了,剪了三遍才剪到这个份上。
追求品质多余的葡萄必须剪掉
当地村民:一年的成果,一年才成,再把它剪掉,就觉得心里舍不得,用咱老百姓说话就是比较心疼。
尽管有冲突,有不理解,但是杨桂爽还是按照高林先生的要求,对自己管理的葡萄产量进行限制。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今年5月份,他们生产的霞多丽干白葡萄酒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得金奖,这使得杨桂爽更加相信,在这里能够给他带来更好的收入和未来。
台依湖酒庄葡萄产业园的陈春萌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规模面积达30000亩,集葡萄种植与酿造、度假与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未来不仅能够带动周边村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陈春萌:它可以给年轻人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包括销售人员,包括电商、厨师、服务、司机,所以说这样就改变了原先这片土地上,都是年龄比较偏大的,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就业的架构,所以说给年轻人也提供了一片天地。
半小时观察:
关于农业,我相信大家都特别熟悉的一个说法,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但是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让农业能够产业化,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今天,山东的葡萄种植户,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模式下的真实生活,也看到了产业化和非产业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样的勤劳,却不是同样的收获,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产业模式的不同,和机制体制的不同。前一种,是原始的自给自足,什么都要亲力亲为,常常顾得了东顾不了西;后一种,是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守好岗位,合作共赢。两厢一比较,优势劣势清晰可见。对于生产基础薄弱、技能相对单一、市场适应力相对较弱的农业人口来说,产业化是方向,是出路,是希望。希望我们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拓思路,扩就业、增收入,让“农业强”和“农村美”来为“农民富”贡献力量。
主办: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地址:乳山市胜利街78号邮箱:
网站备案号: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