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吃月饼,遇到中秋,都只是象征性地吃上一小块。这么说又不是很准确,因为这些月饼是身在外地,市面上的主流类型。有一种月饼,其实很喜欢吃。而且算起来,已经有二十年没吃,这时间算起来,把自己都吓一跳。
小时候过中秋,不像现在大家搞来包装华丽的月饼。那时候的潮汕农村,是自己做月饼,我们老家叫糕仔,潮汕通常可能叫月糕。听说现在很多人觉得费事做,就直接在饼店买了。
月糕做起来,的确费一些功夫。那时的潮汕农村因为每年都要拜很多次神,要做很多种粿,需要用到糯米。所以每年播种的时候,都会种植一定面积的糯米。中秋节前几天,母亲就把储存的糯米拿出来,最早的时候是拿到有石磨的人家,把糯米壳碾开,石磨是免费使用的。后来有了电动碾米机,就每次花点钱用电动机器碾。
碾好的糯米就在大鼎上炒熟,在炉灶口送柴火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橙红色的火苗焙着脸,让人有很放松的感觉。如果是冬天,这是很舒服的,当然如果天气热,就有一点。糯米炒到将熟时,就开始散发出非常明媚,充满正能量的米香。离屋子好远的人都能闻到。糯米炒到微焦,就装出来让它退热。然后拿到有石舂的人家,把炒糯米舂成糯米粉。当然石舂也是免费使用的。回来以后还要熬糖浆。把糖浆慢慢拌进糯米粉中,用手不断拌和,混合均匀。再用木槌捶打糯米粉,直到可以捏合成团。有一部分糖浆要和碾碎的炒熟花生拌合在一起,作为月糕的馅。然后拿月糕模印压出一个个的月糕来。
印出来的月糕放上一两天,口感会更好,这个时候糖浆和糯米粉充分结合在一起,咬起来有点脆硬。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吃月糕的经历,是初二时,拿着几个月糕,在阳台的门槛上,读着《水浒传》,慢慢地啃着月糕。书里鲜明而有趣的人物,香甜而耐得寻味的月糕。一切都是简单而美好。
这也是我对吃月糕最后的一次记忆。高中就出外上学了,再没吃过家里的月糕。其实月糕的材料很简单,就糯米、花生和糖。但它的香甜很开朗,很正面,不觉得腻味,而是有一种积极的回味。总的来讲我喜欢吃材料简单但味道恰好的食物。像沙茶酱,也是很有潮汕特色,但材料种类极其多,十个手指头都要数几遍才能数完,什么味都有,但总觉得什么味都不纯正,我就不是很喜欢它。
记忆是很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在脑海里越来越鲜明,而不太愿意回忆的,脑子就自动加工让人似乎忘记了。但其实它们从来也没有被忘记。生活中的每一天,所有经历的事情其实都被自动地分配储藏在脑子的某个角落。似乎忘记的事情,某天也许在梦中出现,也许在影响着每天的行为,负面消极的事情总似乎中在牵引着人向着不好的行为和缺点。人其实就在不断地重复着错误,能被我们纠正的少之又少。我们能掌握到的自己,其实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既然记忆让这个傍晚越来越鲜明,简单而香甜的月糕,简单而鲜明的水浒好汉。就让我珍藏这份简单吧。这个世界我能拥有的不多,即便是对自己,我能掌握的也很少。
1. 我总认为月糕才算得上真正的月饼,因为它很圆,很白。市面上主流的月饼,一点都不圆嘛,还棕褐棕褐的。
3. 说到“拜月娘”,这当然是很美好的习俗和祈愿,但我一直很疑惑,月亮很美好,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不是更直接吗?为什么很少听说中国人拜太阳呢?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