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汗那,十二月及元日,王及酋领分为两朋,各出一人著甲,众人执瓦石棒杖,东西互梦见拉屎在裤子里击,甲人先死即止,以占当年丰俭。(《酉阳杂记·境异》,中华书局,2017.4)这里说的拔汗那国就是大宛国。意思是,拔汗那国十二月及正月初一,国王和部落首领分成两队,每队出一人,身穿铠甲,众人拿瓦块、石头、、对方穿铠甲的人,有一方铠甲人先被,活动就算结束,用这种办法占卜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
大宛是汉代的叫法,隋代称钹汗,唐朝时期,曾经在这里设置大宛都督府。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唐玄改其为宁远国,并封宁远国国王阿悉烂达干为奉化王、骠骑大将军。《大唐西域记》中的“柿捍国”也指的是这里。明清时期,大宛故地被称为浩罕汗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浩罕者额尔德尼曾臣服中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清朝特开喀什与其通商。1876 年,浩罕汗国亡于沙俄。其地在在锡尔河中游谷地,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
大宛国的这种奇特占卜风俗,让人很容易想起李广利在这里获取汗血宝马,使大宛国成为汉朝附属国的情形。汉代攻伐大宛两回,总共经历四年才告结束。第一回因为程遥远供给缺乏,带去的好几万人马仅剩下了十分之一,李广利没到大宛城就命令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时间,才回到敦煌。第二回总结了第一回的经验教训,汉军来到大宛城下,围城、断水拿下了大宛。这个时候,大宛的内部就像他们的风俗占卜那样,国王和部落首领“”成了两队。
为大家的利益,大宛贵族内部一致决定由大宛王毋寡舍己为人,把他作为罪魁交给汉军,以换取汉军退兵。此时的毋寡真像是占卜中那个穿铠甲的人,大宛的贵族们用他换来了和平,随后献出宝马任汉军挑选。汉军“热心”地帮助大宛人重新建立,挑选了一位对汉朝非常友好的贵族昧蔡担任新的国君,李广利很有绅士风度地约束汉军始终没有进入大宛城。大宛的贵族们就这样在这场真枪实弹的“占卜”赢了。
通过占卜的方式以及战争的实况,人们不难发现,大宛国的国王分明是对所属于他的贵族们缺乏有效的控制,以至于最终让他们与自己分成“两队”,进而影响到大宛的命运。
630年玄奘经过大宛时,大宛国已由酋豪割据数十年。713年至715年,大食异密屈底波侵入拔汗那(大宛),与吐蕃共立阿了达为王,原拔汗那王屈底波奔安西求救。屈底波死后,张孝嵩率兵万余人国,长驱数千里,攻阿了达于连城,阿了达携数骑逃入山谷。720年,阿了达复为拔汗那王,但到了722年答应与他们一起反大食的粟特人前来大宛避难,又把阿了达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进入拔汗那,阿了达伪降而夜袭之,兵败被杀。726—727年,旅居中国的新罗僧人慧超经过时此地时,这些有个两王,锡尔河南的王属大食,的王属突厥……
这都是大宛被分成“两队”的史实,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国王对于部落的有效,很难使其凝为一体。占卜这种古老的习俗就这样影响到了大宛人的行为意识与办事方式。
《史记·大宛列传》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物产风情,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传》。大宛国盛产葡萄、香枣、桃、李,亦出驼、骡、羊、马之类,还产朱砂、金、铁、银、铜、铅等。但与《史记》比起来,《晋书》对大宛的记载似乎更详细一些:“大宛国去洛阳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余城。土宜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人皆深目多须。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钚为娉,又以三婢试之。不男者绝婚。有子,皆卑其母。与人马乘不调坠死者,马主出敛具。善市贾,争分铢之利,得中国金银,辄为器物,不用为币也。”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