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李嘉诚因为资本大逃亡而遭到。可事到如今,所有对其进行的人应该反思一下为何李嘉诚能洞悉全局,远署?2015年,李嘉诚除了宣布世纪大并购以及资本迁移外,在香港地区已经开始出售和黄名下资产。现在,香港经济颓势已现,对于目前发生在香港的衰退现象,真正靠谱的就一个原因:香港是内地和经贸交流的中转站。
期间,香港固然也有不错的经济发展,但远没有日后那么抢眼。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什么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年的中国对市场几乎完全,外国人员、资金、货物,都可以畅行无阻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那么自然没有必要绕行英国控制的香港,多费一重周折。香港在当时的地位更侧重于军港,而非商贸中心。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新中国同世界的经济联系完全被切断。而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既然中国并不十分期待来自的经济资源,那么作为窗口的香港也就根本无关紧要。
而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则一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转向,寻求资源的替代来源。
这种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着名的“四三方案”,从引进全套工业生产设备,满足经济建设需求。这是自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
以四三方案为代表,中国和经济体系开始重建联系。这种联系由小到大,最终演变成的对外。
当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负责人,就是后来总设计师。然而,尽管中国已经定下了对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重重问题。
中国的办事规则和的贸易规则互不熟悉,缺少熟悉两边状况的中间人,还有中国在政策上、法律上对直接来自的人员、物资、资金也有种种。这导致中国对经济资源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而这正好构成了香港崛起的条件。香港人既熟悉也因被英国长期殖民而了解。他们对的法律、贸易规则等等都很熟悉。这个有利条件让香港迅速获得了中国内地同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时也还充当了中国与之间的联系桥梁。从八十年代缓和算起,直到两岸建立“大三通”之前,与间的人员物资往来,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香港转道。
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这一点同样得益于来自世界的资金要流入中国,同样需要一个便捷的交易中心。
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于吉隆坡,也都想争夺亚洲金融中心的而不得,因为它们背后缺乏一个足够吸纳大量资金的市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较长短的对手是东京,其背后自然是整个日本市场。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香港回归以后,这种有利地位却开始日渐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将此归结为特区。但这并不是真正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和世界、以及地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直接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走香港绕道呢?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东直接交流的不畅。
这是一个暂时现象而非永久问题,所以自然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只不过这个暂时现象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所以经常被这一代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更早的历史,人总是健忘的。
当然,这不代表香港只能在转口贸易中心这一棵树上吊死。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寻找可以做大的朝阳产业,而且要是本地有条件发展的产业。那么香港的朝阳产业该是怎样的产业?
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子。李嘉诚是当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升级上的第一台阶。
但是发家以后的李嘉诚搞起了房地产,香港的土地价格一高涨。居高不下的地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率能够应付如此高涨的用地成本。梦见屎沾身所以,除了少数小而精的高科技工业,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都早早关门大吉了。
当然,工农业萎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的产业升级规律:香港有钱了,平均工资高了,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产业就自然完蛋了。
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单行线,没有回头可走。这两个原因限定了香港未来的出,只能在第三产业里找,并且只能是对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的行业。
今天的显而易见是个比香港更辽阔更活跃的市场,如果一个产业能够轻易搬家,那么直接举家迁往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以影视娱乐业为例。今天的大明星们名义上是香港人,实际上一年大半时间在拍戏、走穴。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产”电影如今已经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因为很多都已经迁往扎地生根。
香港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一项只能让少数人暴富的产业是当不了支柱产业的。少数超级富翁和大批贫民构成的社会连稳定都谈不上,何谈发展?这就是房地产行业。
李嘉诚在房地产业里赚得盆满钵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还是鸟笼,连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居住条件都赶不上。这样的产业继续畸形繁荣,对香港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上述的几个考量因素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一个产业如果在香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那它就必然背负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
两难的选择,不是要证明香港的产业转型不可能成功,而是产业转型,无论在哪里都是要经过痛苦的调整、,承担相当的风险,在不同的因素间走钢丝的。
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的道是需要魄力,需要,才有回报的。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条件,只要愿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自然还是很多的。比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可选择的目标产业。香港毕竟是一个比出境游要廉价方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产业之一。
但香港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没有意识,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很多角度来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态甚至可以称得上“不知死活”。
从前两年开始,越来越多香港市民同内地游客之间发生冲突的新闻。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诸如以下的消息,如:《香港人将内地赴港游客称为“蝗虫”》、《香港导游内地游客》。
旅游业是香港这几年少有的景气行业,可以说代表了香港产业转型的希望。可是屡屡爆出的负面新闻让人觉得,香港不过如此。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