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一带一”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建设内容。“一带一”建设逐渐从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丰硕。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有人说,如今的“一带一”是现代版的丝绸之,“一带一”背后蕴含着哪些人文历史知识呢?五道题带你来了解。
【答案】C。解析:丝绸之,简称丝,一般指陆上丝绸之,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和海上丝绸之。陆上丝绸之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海上丝绸之”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海上丝绸之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故本题选C。
【答案】C。解析: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公元762年,杜环结束了其游历生涯,随商船在广州登岸,回到了中国。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的开通,东文明交流逐渐加速,而罗马正位于贸易线上的终点,当时的中国把它命名为“大秦”。 故本题选C。
【答案】A。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 故本题选A。
【题4】《凉州词》一诗里“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提到的“玉门关”在今天的( )省。
【答案】D。解析: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故本题选D。
【答案】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描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凉州词》,描写的是戍边士兵的怀乡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自《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出自《凉州词二首其一》,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夜照”得名。故本题选C。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